赵桓说罢,满脸都是痛心疾首的模样。不住地叹道:“朝中大臣多负朕望,思前想后,这行军打仗还是得依靠卿等将门呐。”话说到这份上,意思就很明显了,调徐家父子叔侄回京,就是让他们赶紧去挡住斡离不。
徐卫心里那个窝火,要不是在宋代,眼前这小白脸是掌天下生杀大权的皇帝,他非得上去狠狠抽他俩大耳刮子不可。我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折损近万弟兄,好不容易把斡离不逼上绝路,留个软杮子让折彦质去捡。你们这帮王八蛋倒好,兵力两倍于敌,竟让他逃了出来。逃出来就算了,你给打回去吧?就算打不回去,最不济也给揍个半死成吗?居然被他一群粮尽援绝的残兵打得抱头鼠窜!这叫他**什么破事!我说这小皇帝难道还没吃够文臣统兵的苦?
你老祖宗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好不容易给你挣下这片江山,现在两河让人搞得稀烂,你就一点也不痛心?我怎么觉你现在这种搞法,很像后世某朝某位那句名言,宁予洋夷。不予家奴?你是宁愿把大好河山拱手送给女真人,也绝不让臣子谋了去?
徐彰等一班帅臣也是惊诧莫名,这都能让斡离不逃出来?咱家老九容易么?唉,书生误国呀!官家怎就听不进去逆耳忠言?何灌不是在东京么,为什么不派他用?
其实,帅臣心里恐怕都明白,国策嘛,祖宗家法嘛,崇文抑文嘛,可这打仗凭文臣那张破嘴能把女真人说回去吗?打仗就得靠真刀真枪地干!
赵桓在上头见武臣们沉默不语,问道:“徐爱卿,你看,是不是立即挥师北上,据说斡离不现在占了紫金山浮桥,把大营扎在黄河北岸。看这样子,好像是意图东京啊。”
徐彰心里虽然也恨,可他恨的和儿子徐卫不同。他是恨文臣只会夸夸其谈,临敌应变是百无一策。思索片刻,即答道:“陛下勿忧,据臣估计,斡离不屯兵河北,是在观望。若粘罕短期之内能到,他就再度渡河而击。反之,必退无疑。陛下遣陕西任何一路西军前往即可退敌。”
赵桓心想,那杜充率六万大军尚且被斡离不打得兵败如山倒,只一路兵马哪成?还是都去为好,对。尤其是徐卫必须去,斡离不现在恐怕忌惮他几分。
当他把这个意思说出来时,徐彰虽然觉得实在没必要,但也没有反驳。徐卫本来在想,斡离不虽然逃出滑州,但事情还有挽救的余地。一来,金军没有粮,二来,马也杀得差不多了,斡离不能跑多快?遣一支劲旅,一路北上追杀,估计就算金军逃回燕云,也剩不了几个人。
但转念一想,赵桓现在被女真人吓怕了,他听不听还得另说,自己也懒得去费那个口舌。等金军一撤,事情一了,赶紧请三叔打点打点,放个外任,给个知县老子都认了。山高皇帝远,省得在东京看着这群撮鸟来气!
徐彰领诏之后。赵桓估计是也知道武臣们多少有点情绪,故意叹道:“唉,当初枢密使徐绍建议朕用何灌掌军,朕误信奸侫之言,以致铸成大错,此乃朕之过也。拿了杜充,定当严办!”
严办个鸟!**,事情出都出了,你才想起严办!有个屁用!**,我就想不通了,从攻辽大败开始,到目前为止,文臣统兵的弊端可以说是暴露无疑!书生掌兵权,能打好仗的,老子只知道两个,一个是虞允文,估计还在吃奶,一个是袁崇焕,隔着几百年。谁能指望文臣们个个都像虞袁那样?
罢罢罢,你们尽管乱搞,大爷不伺候了。
又勉强帅臣一阵,允诺事后大加封赏,赵桓这才命徐彰等人退下。当天,他就亲笔草诏,任命徐彰兼任京畿制置使,徐绍不再担任此职,由枢密副使许翰随军参赞,徐原为都统制,并特别提到。徐彰可便宜行事,自主作战。徐彰一接到诏书,立即命徐家哥仨为前部,马上前往滑州。
二月初八,徐原让弟徐胜统大军,自己带了九弟徐卫只率不到万人的常捷虎捷精锐赶往滑州。一路上,只见宋军尸体比比皆是,溃兵游卒时而出没,就连徐原也不禁发牢骚,这仗是怎么打的!攻城拔寨本来是我军所长,斡离不身处那样的劣势,居然能反败为胜!不错,从战斗经过来看,这位金军统帅的确有俩下子,可我方是六万军队!不是六万头猪!统帅稍微懂点军务,也不至于弄到现在这种局面。
“唉……”骑在马背上,徐原一声长叹。这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不禁哀叹起来。可惜啊,老九冲锋在前,三叔策应在后,动用了十几万人马,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