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追风船千里急递,消息从东京传到南京一般要三天,萧胜和李克载收到消息是九月二十日,也就是说,此事发生在十六日或十七日。
准确时间是十六日,地点是东京金山卫行宫。.
未央宫还未完工,皇帝拖家带口几百号人只能在金山卫行宫暂住,但即便是暂住,皇室学堂也都搬了过来,教学不停。皇子公主,连带一些勋旧和英烈子弟们,从四岁到十二岁,都要在学堂里学习。
段宏时身为皇室学堂的山长,年过八旬,依旧坚持三日视事,五日开席上大课。老头接连完成《南明史》、重修《明史》和《宋史》等鸿篇巨著,本该赋闲,却主动担起了这个职事。
这一日,段宏时拄着拐杖,在学堂开讲“三代之治”一题。对学生们来说,这题目显然太大。可段老头有段老头的教法,大一些的留个印象,太小的听个热闹就好。
“话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一通神话讲得学生们抓耳挠腮,但这只是开始。
“上古初时,人们茹毛饮血,一大家子,男女老幼,终日都得为饱腹奔波。男的射鹿,女的抓兔,老的抓鱼,小的么……就像你们这样的,摘果子,掏鸟蛋,拣螃蟹,什么都干,嗯,那时这些事可不是玩,而是为饱肚子。”
“那时可没车马和钢铁,四周都是猛兽,一个人活不下去,甚至一爹一妈的小家都活不下去。只有一大家子几十上百号人一起过日子,才能让没力气找食的妇孺老弱活下来。没你们这些小辈,一大家子就要绝后,没老人就服不了众,也识不得天候水土,甚至都不知道哪些蘑菇能吃。所以啊,那时大家都是不分彼此的。”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上古时代。这都不是德,是非此不活之法。”
“咳咳……说远了,那时先人都是寻水草丰茂,林浅害少之地求生。一旦渔猎尽了,就得另外找地方,就跟禽兽没什么两样。这么过了不知道几千年,有巢氏、燧人氏等圣人出。教会先人造屋、生火,而后神农植五谷,人们渐渐寻着适合耕种的地方定居下来,这时才算是跟禽兽分出了不同。”
“可那时没有牛马铁犁,也还不太懂耕种之法,一亩地产不了多少粮食,便是一家子上阵耕种,饱腹之外。也没有多少剩余。先人们还是不得不一大家子聚在一起,不分你的田还是我的田,大家一块干。收成一块分。”
“这时人还是比渔猎时候多了,多少?唔……也许就行宫里这么多人,大家日日都能见到的。也没什么皇帝王爷,没高低贵贱,当家人一定是这些人里最有威望,大家最服气的。他不需要订什么法令,也不需要跟班打手,他想要办一件事,就只能招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让大家都点头赞同了。才能成事。圣贤们说先人之王贤良,就是这个原因啊。他能听到每一个人的意见,他得跟每一个人商量,他的决定要让大家都满意,所以他必须贤良。”
“每一代人都会留下智慧,积攒出经验。造出省时省力的工具。代代人传下来,地里的庄稼越产越多,一个人可以养活两个人甚至更多了,这时一个大家开始分成很多小家,有父母,有老人,有你们这样的小家伙。妇孺老弱不必再靠所有人养活,爹妈就能养活祖父母和你们。”
“粮食够吃了,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周围能耕种的地方就不够了。所以就从一大家子里分出了一部分人,去另外的地方过活。若干年下来,一大家子散成了无数分支,因为时间隔得太久,很多分支都改了习俗,变了言语,相互不认识了,但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
“离得近的,相互认识的,是不是就像邻居一样,埋头过自己的日子呢?不是的,你们都读过《圣经》,知道最初靠着黄河水的灌溉,才养活了先人。可黄河年年都要泛滥,时不时还要掀起灭顶洪水,气候也不是一直风调雨顺,有大雨,有旱灾。”
“先人们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智慧,也不是毫无应对之力,修河堤,挖沟渠,建仓储,施救济,总能活下去。但靠行宫里这么点人,可办不了这些大事,所以聚族而居的一家家先人,也都联合了起来,他们推举共主,带着大家一起解决这些大问题。”
“当然喽,那时人也多了,陌生族群之间互有敌意,争夺水源、土地和人口的事也常常发生,大家联合起来,也可以共同抵御外敌。”
“推选出来的王者要带着大家跟草莽斗,跟天时斗,跟外敌斗,还要平衡内部各族群的纷争,不让联合起来的力量瓦解和削弱。他依然得跟一个族群的族长一样,去倾听大家的意见,跟尽可能多的人商量,他的决议也得让大家都服气。但他却必须借助帮手,才能做到这些事,而这些助手也必须是大家都赞扬的有德之人,那时就是君贤臣良啊。”
说到这,段老头扫视着小家伙们,笑道:“这其实就是三代之治,君贤臣良,人人皆圣,读人说得玄而又玄的先人之世,就是这么简单。三代大同,并不是道德昌明,而是物寡力弱,难有人私,大家只能一心为公,这样才能活下去。我们如今追忆三代之治,是饮水思源,不敢忘本,但不等于要回到三代,也不可能再回到三代。就像老夫我,也曾是你们这般年纪,老夫只能越来越老,怎么可能长回去呢?”
这话引得小家伙们一阵笑声,纷纷想象老夫子年少时是个什么样。
接着段宏时就讲到了后三代,英华天道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