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五十八章 天一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后来天平天国时期,盗贼们从天一阁中盗取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倾家荡产尽力购回。

    民国时期,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明珠,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

    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此时天一阁的藏书从开始的七万卷,变成了一万五千多卷,损失不可估量。

    建国后,总理亲自下达保护天一阁命令,同时国内许多藏书人纷纷捐出曾经收购的天一阁藏书,离家数十年的藏书们才得以重归天一阁,再次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

    天一阁的流传不但是文物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价值。

    天一阁四百多年的风雨飘摇,兴衰过程像是一部属于华夏读书人传承的经历,在天一阁中发生的故事和那些守护藏书的身影,是华夏民族崇高的理想以及人文精神。

    他们不会向侵略者低头,不会畏惧战火的胁迫,也不会被鸡鸣狗盗所湮没,不会被狂风暴雨而摧毁。

    华夏文明中‘百无一用’‘手不缚鸡’的文弱书生们身躯里承载的是这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精神,才是华夏文明原本的样子。

    也是激发这个名族不断奋勇向前的动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万世太平而读书,为往圣继绝学而读书的绵延不绝。

    这出新戏《藏书之家》通过范氏家族的历史来传达出一个对于华夏文化走向的反思与疑问。

    天一阁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蕴诠释透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既要把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血肉交融地缔结在一起,又要把天一阁表现为中华民族隐忍不屈的文化象征。

    原本茅韦涛当初排戏的时候,重点也是在这三跪求书之上,不过她跟作者都是想运用‘跪步’‘蹉步’来表达男主当时对于藏书的守护和渴求。

    而郑晶晶一跪一起,每一次都用真实的大跪来取代了‘跪步’,这种表达更加突兀,甚至有些强烈,容易让观众跳戏。

    因为大跪是先小跳一下后双膝跪地,双膝砸在舞台上的声音十分响亮,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同情心,也容易产生震撼感。

    如果能做到不让观众出戏,十分重要。

    郑晶晶在这里的人物情绪处理上,没有用师父茅韦涛教的那种方式,而是一种自己对范容求书时心态情绪的理解。

    这份理解,来自于王耀。

    郑晶晶在看到这个本子的时候,就觉得,范容跟王耀真的很像,才华横溢,少年英才,明明已经拥有可以脱离一些琐事的能力,但是却总在一些琐事上妥协和忍让。

    在国外为国争光,却被内部封杀,做慈善,保护传统文化,这一路虽然没有太大的困惑,但是未来并不乐观。

    王耀其实没必要做这些事情,或者说不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些上面,他完全可以去好好的当一个戏曲艺术家或者剧作家,或者导演,投资商,但是他偏偏选了一条费力不讨好,而且还会受尽委屈的路。

    她不知道王耀有没有范容一样,为了藏书而下跪,但是她知道,如果有一天王耀面临这个相似的选择,他一定毫不犹豫的下跪,而且跪的堂堂正正,铿锵有力。

    只因,问心无愧,此心光明。

    守书人,用双手传承了千年的斯文,用血脉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他们可以孤标傲世、笑傲王侯,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也可以为了“乱世藏书,盛世奉典,大道不亡,书魂不灭”的信念三跪以求,书生之痴,感天撼地。

    宝籍拥万卷,高阁束经典,巍然一座天一阁,经历了风雨洗礼、坎坷浩劫,守住了万卷藏书,守住了千载文脉,那些注定与书结缘的藏书人,于森严阁规中,恪守着人生的信条。

    “命定守书人,岁岁复年年”。

    书外的世界,任它风云漫卷,世道变迁,心存大道而不改其志;阁外的岁月,任它白驹过隙,落花流水,宠辱无惊而不逐俗流。他们才情横溢,却抱残守缺、甘于沉寂;他们爱书如命,却不能恣情任意、漫卷诗书。

    他们的一生,在寂寞中坚守,在坚守中传承。

    而三跪之后,全场动容,剧情又来了个峰回路转。

    孙知府又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就是要求花如笺再嫁给他。

    这个要求范容是无法接受的,回家之后,又有悲号传来,侍书夫人为了修筑夹墙藏书,劳心泣血而魂消书楼。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