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五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城官话揉融合而成,本身其实是一种催生品,所以在韵律方面舍弃了很多东西,讲究一个‘平’。

    而音乐这个东西,有韵有律,平夨高低才好听。

    现在人习惯了普通话的平,所以听到方言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感觉怪怪的,所以排斥甚至鄙夷,有些没文化的人还称方言为‘土话’。

    但是普通话也是‘土话’的一种,不能因为说的人多了,就认为这就是最正确的说话方式,如果未来有一天西方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多,所有人都说英语的时候,那么这些人会不会说普通话是‘土话’?是没文化的表现?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语言还有艺术文化都是平等的,或许又雅俗之分,但是绝对没有高低之别。

    但是作为一个华夏人,你说普通话是必须,因为你有沟通的需求,但是掌握家乡的方言,是本分。

    因为做人的底线,就是不能忘本。

    包括学习英语或者其他外语,都是因为沟通的需求,有需求自然就有对应的付出,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

    汉文化能够延续到今天,都是由诸多的地方文化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果这些地方文化都渐渐消失了,那么所谓的汉文化,也只是博物馆中的藏品,等你的子孙后代真正想要去了解的时候,你连用方言诉说家乡的好都做不到。

    因为那个时候,你已经没有了家乡。

    比较有名的诗句,也是很多文艺青年习惯挂在嘴边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并不是说人可以不要家乡,随遇而安。

    这首苏轼的《定风波》写的极好,字里行间带着让人向往的豁达心态和自由的哲学理念。

    但是,读诗解读不是只从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很容易成为一种错误的引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的后遗症,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险些惹来杀身之祸,在众多好友的力保之下被贬千里,同时还有一众好友受到牵连,其中就有另外一位大诗人王巩。

    王巩被贬蛮荒的岭南地区,多年后北归后再见苏轼,苏轼感慨万千,当年跟王巩一同出行的歌姬也回来了,宴席见苏轼问歌姬,岭南的风光如何,歌姬含情脉脉的看着王巩说出了这句。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当然不是歌姬的原话,不过歌姬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跟着心爱的人在哪都是家。

    这句话的出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别》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致敬了一下,写出了这首《定风波》,但是这里面表达的并不完全是对歌姬心态的称赞,更是对当时朝廷和帝王的心灰意冷,可以说苏轼当时的立场背景相当于丧家之犬,根本没有故乡可言,像是无根浮萍。

    而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正逢相同的境遇,也是被贬时期才写下这种略显凄凉的《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的《定风波》也是相似的语境

    ‘常羡人世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冷。

    万里回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欠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两首诗细细品味,结合两位诗人相似被贬被驱逐,失望加上无奈的处境,就能感觉出来所谓的‘心安是归处’到底指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有家或者家乡,那么他一定不会有这么强烈的不安感。

    只有失去家乡的人,才会如此的彷徨。

    读诗,除了感受文字诗词的精妙之外,想要理解更是要去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风格,这样才能感受出诗词中真正的力量和含义。

    为了子孙后人能够找到家,王耀也觉得方言创作是很必要的,就算会加大了演出成本,也义不容辞,因为他现在有能力。

    方言创作,每一地方的演员都要换,要再磨合,再培养,不可能想流行歌手们那样,一首歌全国巡演。

    培养和磨合的过程,才是最大的开销,正常如果商人的话,会直接采用普通话一个方案,一套班底用到底。

    不过王耀不是商人,他是想做正经事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