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到了这件事中来,凡事都想着要自己解决,也不相信别人敢得罪二皇子,就没有想到这一出了。
而刘申姜今日才到这里,也才知道这事。纵然他心里也十分担心两个孩子的处境,但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二人全然不同,所得结果也自是不同。
另一方面,张凤无和上官舞融远在江州,与京都的鲍大人接触并不多。虽然两人早就听过鲍大人的清正廉明,这种大事,还是难以托付给别人。
刘申姜不同,鲍大人上次因为封炎大将军的事去了马回村,在那里停留了一些日子。加上半夏与这位鲍大人,以及他身边文胆智囊的公孙先生与御前护卫詹扬有几分交情,知道他们对半夏多有照料,这事若求助于他们,他们也一定会帮半夏留意、替她想想办法。
于是,这样事情就渐渐成形了。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若到时二皇子不买鲍大人的账,坚决要对他们夫妻俩不利,又当如何?”
鲍大人再清明无私,在百姓心中再怎么有青天之明,面对皇家人,对方是个明君倒也罢,若存心袒护。或是到时候二皇子做的决定,连皇上都不愿插手,那不但李半夏和刘东山救不回来,还有可能连累了鲍大人。
而这,是他们都不愿看见的。
刘申姜想了想,终是叹了口气。
现在,也只有求求他了,也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帮忙。他好不容易与那可怕的地方断了联系,过着自己清静的日子,这时为了两个孩子的事,又要让他出马,怕是他不愿。
虽然那人与东山情分不一般,拿东山当亲孩儿一般看待。为了东山那孩子,做了许多的事,也不保证他愿意为了他们夫妻俩再与皇家人有什么纠葛。也正是因为他对东山照拂有加,把他当成亲儿子,要刘申姜为了儿子请他出马也更加艰难。
但为人父的心,总是那般深沉,哪怕有再多的困难,哪怕拼着这张老脸不要,哪怕因此麻烦别人而心怀愧疚,也还是要做。他愿意用为数不多的余生,来报答这些人的恩德。
刘申姜打定好了主意,今日天色已晚,在江州暂留一日,明日一早便上路回村。这边的事,就有劳舞融和张凤无二人费心了。
晚上,二人陪着刘申姜吃了餐饭,老人家年纪大了,又赶了一天的路,虽然精神还算不错,却难掩面上的疲倦。加上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饭量总没有年轻人好。舞融和张凤无不时为老爷子夹菜,刘申姜尽量多吃了些,也便放下了碗筷。
前前后后,老人家也就吃了一小碗饭,老爷子已经尽力了。
两人也知道,年老人晚上不能吃太多,劝人家吃得太饱也并不是好事,到时候睡觉可就睡不着了。
晚饭后,夫妻俩人陪刘申姜坐了坐,便回到了知州府。
留下刘申姜和刘当归爷孙俩,刘当归这么大年岁,早就不与爷爷奶奶睡一块了,可是今儿晚上却一反常态地要与爷爷一起睡。
刘申姜乐呵呵地让小孙子“伺候”着洗了脚,直夸他真乖。今日到江州后,只顾着儿子儿媳的事,竟没时间来关心关心小孙子在江州的学习状况。
刘当归听爷爷问起,面上惭愧极了。看他的样子,刘申姜也猜到了一些。这个孩子,肯定是因为他爹娘的事烦心着,满心里都是对他们的担忧,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在江州,爹娘不在身边又出了这档子事,也怪不得,哎!
不过,刘申姜可不能任这小子这样下去。
他爹娘的事他虽然担心,可是他现在还是孩子,帮不上忙。这些事有他们大人担心就够了,他们这些孩子,还是要做自己份内的事。现在于他,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学习。
要知道,当时他娘和他爹,把他送来江州上学并不容易。单是他奶奶那一关,也不知费了他们多少心思。现在他爹娘出事了,在外面独自面对着难以言喻的困境,他又怎么能不乖乖听话,再让他们为他担心?
他还小,还不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只是,孩子总有一日会长大,作为一个好孩子,不但要好好听父母的话,还要对自己负责,努力奋斗,将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不致让他爹娘担心,让他们为他感到骄傲。
刘申姜将这些道理说与当归听,刘当归从前就听许多人说过这些大道理,但却没有像这次一样,将每一句话都听进了心里——
…………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