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历史上李世明征高句丽是应该发生在公元645年至649年的,可是因为大唐这三年综合实力的提升,这征讨的日程也就提前了。
642年,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丽开战。
前世李世明的内兄长孙无忌反对他直接攻打,建议李世明先与高丽假装为好,后趁其不备攻之,李世明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册封宝藏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授予“上柱国”的称号。
但此世却不用这么麻烦,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都不是问题,不过这一年李世民却没了亲征的机会,原因在于太子未立,他需要坐镇长安城。
公元643年初新罗就数次向李世民请援,随后李世民便借此机会派阎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饶州(今江西鄱阳)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筹建400艘军船,用以运输粮草,并派遣营州都督张俭、守左宗卫率高履行等率领幽州(今北京)、营州(今辽宁朝阳)两个都督府的兵马以及忠于唐的契丹、奚和靺鞨仆从军队,让其对高丽进行探试性的攻击。
张俭领军至辽西,因辽水正在汛期,水势大涨,唐军长期未能渡河。李世民将其召回洛阳询问后,见其对高丽的山川地形极为熟悉,于是仍任命他为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部的骑兵,为大军前锋。
渊盖苏文马上派特使到唐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不过李世民并没有接受高丽的朝贡,反倒将来使拘留起来,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
随后李世民下令以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为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等人为总管,率率江、淮、岭、硖劲卒4万3千人,乘500艘战船(阎立德所造)从莱州出发,渡黄海向平壤进发。
与此同时以英国公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张士贵、张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行本、曲智盛、吴黑闼、李元正为行军总管隶之,率步骑6万从陆地向辽东进军。
同时下诏令契丹酋长于勾折、奚酋长苏支、新罗王金善德、百济王扶馀义慈等诸国君长领兵助战。
这些布兵安排基本与前世相同,但如果要追究不同却也有很多,比如粮草基数就比原来带的多,还有河东道与河北道的百姓们都愿意捐赠自己田里的新作为,朝廷免十年的税收,他们现在日子过的富足的很。
出征的马匹也都是配了马蹄铁的,每个士兵身上都佩戴了凌筱筱设计的急救包,里面装有消毒后的纱布。绷带,快速止血的金疮药,清创消毒的密封酒精棉,需要救援时用的哨子等等,只有一个小包。系在腰间一点都不挡害,而且在最危急的时候,能救人一命,虽然有不少军医跟着,但是跟士兵的比例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时候等待救治,不如自救来的快。
最后的不同就应该是。此次的战争有了房遗爱和马国忠的加入,而凌筱筱一家以游历为名,紧随其后也离开了长安。
李世民个人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他认为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战胜高丽的原因是隋炀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丽则爱惜自己的人民。
隋炀帝用要反叛的部队来打高丽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现在这一切都已得到改变: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第四,这场战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气高昂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抱怨连天的部队,因此唐这次攻打高丽是胜券在握。
李世民这一生打过无数战役。所以与打仗相比他更烦恼立太子之事,虽然大家更看好小九,但他觉得小九真的弱了一些,如果把天下交给小九,他能完成自己的愿望,带领大唐走的更远吗?可如果交给李恪,他虽然有信心恪儿会是个很好的皇帝,但其他人,包括无忌定是会宁死不从吧!
李世民这时候其实是很想去前线指点江山的,可是为了太子之事他只能坐困长安,这让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