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司法千年痼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法庭审判不是有奖竞猜,面临牢底坐穿的风险,没有谁会主动认领指控的罪名。因此古代法律允许下的刑讯逼供,就成了当时司法工作者主要且唯一的侦缉方法。

    从现存资料看,中国刑讯史最早起源于西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系统的关于刑讯的法律规定。《秦律·封诊式》记载的秦代刑事司法程序中,被告人拒绝供认,经过语言恐吓后仍不认罪的,即可动手上刑,但刑讯手段必须记录进庭审笔录。到唐代以后,对刑讯逼供有了更详尽的规定,不止更加严格的限制了刑讯的、次数方式、条件,而且规定了不适用刑讯的人群。至宋代则更为完善,甚至明确的规定了因刑讯导致嫌犯伤亡,司法人员需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封建专制政府不以法制为要务,每每以震慑社会为目的而大兴狱讼,使法典的规定往往沦为一纸空文,对刑讯幅度的规定就更是形同虚设。如汉代司法人员刑讯时,动辄抽打数千次,常常把被告者打得不成人形,如此酷刑就是超人也难以承受,何况无辜良民?广泛存在的非法刑讯也成了中国古代司法史上的第一大顽疾。

    合法刑讯的手段一般为用竹条抽打臀部,如《唐律》中就对刑具和抽打部位有严格规定。尽管如此,可历史上各种稀奇古怪的刑讯手段还是屡见不鲜。

    《魏书·刑法志》记载了北魏年间的情况,当时的州县普遍对被告人使用大枷卡脖子的做法,另外又加以大石吊坠于被告颈上,或者干脆让狱卒上阵暴打,因此造成大批冤案。而与之对峙的南朝也毫不落下风,先有断食逼供的“测罚”法。而后又发明了“立测”,即让被告站立于两足大小的土墩上,每天站两次共四个小时,且每七日鞭打一次,被告只有扛住了一百五十次的鞭打,才算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唐代武则天时期重用酷吏,其时的刑讯常用醋灌鼻子、瓮中火烤这样的残酷手段。酷吏索元礼更是发明了“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这些极富创意的逼供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法定刑讯不止是适用于被告,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原告,甚至证人。当原告出现诬告嫌疑时,就可能因此受到拷打。与案情毫不相干的证人,在不能如实说明案情时,也同样会吃鞭子。如汉代酷吏杜周每次办案时都会大举搜捕案发地附近的居民作为证人,并施以拷打,史载数万人无故被殴。可以说在中国古代,一场诉讼中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在以地方官衙门为中心的数百里内,人人都可能被痛打。而对于中国古代的酷吏来说,一言不合就动手,没有什么事是打一顿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打一顿。

    刑讯逼供

    关键是司法被权力左右

    难道不可以无罪结案吗?对于中国古代的司法工作者来说这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对于当时的统治来说,犯罪分子是宁可杀错三千,也不能放过一个。尽管中国法制思想史上一度出现了“疑罪唯轻”占上风的情况,但随着专制权力的日渐加强,铁腕打击犯罪才是刑事政策惯用逻辑。毕竟,对封建君主来说,刑法对民众的镇压功能是远比对民众保护功能重要的,只要可以威胁其统治的不安定分子被消灭,死几个良民也无伤大雅。而与行政权力高度合一的司法权力,很难发挥其独立的作用,只不过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罢了。

    一个案件的判决,往往牵涉到一个地区的大小官员,无数人的乌纱帽。政治利益面前,无辜者的权益显得无比渺小,这也成了古代冤案层出不穷的原因。不分贵贱,从社会底层的小女子窦娥,到庙堂之上的丞相李斯,都可能被野蛮的司法体系践踏。这样的社会,注定是人人自危的。

    祖先们的负面司法遗产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司法工作者们,过度偏重口供、非法刑讯和司法受行政干预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万句口号也不如行政权力对司法体系退一步,否则自古以来各种冤案的教训就一直没有被吸取。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