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荀彧一直将屈原的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由于荀家颍川书院的特殊背景,荀家拥有的书籍典藏比一般世家的还要多得多,他也因此比一般的文士更喜好收集各类书籍,包括一些奇文怪志在内。
这天,袁绍差人将荀彧唤来,递过来一本经书,名曰《三字经》,传闻是从传说中的仙人居所——绝郁之槛流传出来的天书,袁绍看过后发现有些内容不解其意,故请来颍川书院的首席——荀彧一同研究。
仙人所著?天书?
荀彧好奇抖生,由于黄巾之乱最后出的幺蛾子传得太广、太离谱了,他对那所谓的仙人妖术什么的,一直都是将信将疑。
东汉末年的文字载体一般是竹筒和绵帛,也就是那种类似卷轴的东西,平时是卷起来的,要阅读的生活就摊开来。只有在传递紧急军情或出于隐蔽的状况下才会用不易保存的布或纸来代替。
但那也是单张的纸和布,还没听过有专门拿来著书的。因此,当荀彧看到这成册的纸质书籍时,便眼前一亮,小心拿起来,与竹筒的笨重不同,这天书摸起来只觉得手感轻便舒适,犹如丝绸。
他贵为颍川书院的代表,自然也有接触使用过“纸”这种载体,然而纸的造价高昂不说还不易保存,试想自己千辛万苦抄写了一部经书,回家一看却发现纸破了,字迹不全了,这谁受得了。因此“纸”这东西即便是荀彧在接触了一会儿后也弃之不用了。
而这本天书的载体虽然是纸,但却比自己认识的纸要更有韧性,明明很软,却看似不易揉烂的样子,而且更白更薄。
怎么观看内容呢?这天书也不像竹筒那样要摊开才能看的样子。
荀彧瞎捉摸了一会儿,终于掌握了翻页的技巧!这天书不知用了什么方式竟将几层纸合在一起而不会散落,真巧夺天工也!
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
“人昔养王香首……”
荀彧头上悬着个大写的问号,这写的什么东西?单个的字看得懂,怎么合在一起后就看不懂了呢。而且,那一竖的“,”是什么鬼,没见过这种字呀。
见荀彧不解其意,袁绍道:“文若,此书的文字需横着看,而非竖着看,另外,那三个字就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叫逗号,据说是用来断句的。”
横着看?断句?
都是些第一次听说的东西,荀彧试着横着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果然通顺了起来,荀彧细嚼慢咽,一页一页翻开,聚精会神细细品读,在读完了将近一半时,荀彧叹道:“真乃惊世绝伦的育世之作,足以与先贤孔孟之道并列,拿来教书育人完全是足够了,不愧仙人所著的天书。”
袁绍呵呵笑道:“此书虽有诸多生字为之不解,但推敲一二也知其意,三字经确实不同凡响。”
荀彧点头赞同,的确这书里有些字很奇怪,但自己连蒙带猜还是能读懂意思。
这也难怪,因为三字经这书是用简体字写的,而袁绍荀彧这些人学的是繁体字,好在字体都是一个模子的,也算殊途同归,是以凭借两人的学识才能读懂。
“这三字经分前后两部,前半部分我好歹知其意,后半部就无甚了解了。”袁绍皱起了眉头。
“这么神?”荀彧听罢翻开后一页,瞬间傻了:
城会玩,乡话多,真日狗,人干事,
理都懂,然并卵,套路深,回农村,
艰不拆,何弃疗,裤脱看,腿玩年,
图森破,何厚华,醉不行,睡起嗨,
六六六,二三三,秀分快,直膝箭,
洗剪吹,杀马特,喜当爹,惜变态,
前高能,快撤离,虽不明,但觉厉,
苟利国,生死以,续一秒,细软跑,
语死早,上交国,好有理,无言对,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