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分人因为公正,也因为没有派别,所以说起话来也格外的有分量。大部分将军都是在军方经营多年的老大人,失去了葛天章各棵背后大树,程之信自己也不敢和这些人翻脸作对。
所以现在看起来程之信依旧控制着兵部内大部分势力,可他已经没有半年前葛天章那样的执行力了——因为新军的战绩太过耀眼,即便是葛天章现在仍然担任兵部尚书一职,葛老尚书也会因为直面新军带来的压力头疼不已。
关键还是在皇帝陛下那边,这动不动就要给驻扎在东北的将近100万大军准备过冬的衣物,换成哪个国家,也要心疼一番不是?幅员辽阔的帝国当然也有幅员辽阔的难处,领土广大带来的并非只有宏利,还有压力啊。
“我已经将削减东北驻扎部队10万人的奏章递上去了,内阁那边还没做出批示,你就算要这批物资,也不妨再等两天!”程之信停止了敲打面前的文件,也拿出了几分尚书的威风来。他说的奏章确实存在,而且听说有不少大臣是赞成这个提议的。
这帝国辽东驻扎的部队,包括王甫同的辽北军二十余万,王珏的新1集团军超过接近二十万,司马明威将军的新2集团军超过十五万人。加上杂七杂八的后勤部队还有地方驻军,总数已经接近百万。
这已经接近整个帝国能够承受的极限了,毕竟辽东只是整个帝国四面八方的一个方向罢了。所以当明军重新掌握主动权之后,建议辽东削减军事开支的奏章就开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昨天,明军夺回奉天的消息传来,程之信终于等不及,将削减军队的奏章递交给了葛天章。
一码事归一码事,现在有太多太多的朝廷大员认为,辽东局势从未如此好过,再保持100万大军实在是耗费国力。甚至就连首辅大臣王剑锋,私下里都希望王珏可以适当的为国家削减部分开支,以节约捉襟见肘的国家经费。
“程尚书……前线削减军队总数的奏章,司令官大人也已经递交给首辅大人了。”陈昭明听程之信提起了削减前线军队数量的事情,也跟着说了起来:“比起程尚书来,司令官的决心可就大多了……”
他看着满脸难以置信眼神的尚书大人,伸出了两根手指头笑着继续说道:“司令官觉得辽东局势已经定了,应该削减军队二十万,以安民心!”
“混……混账!”程之信一听就明白王珏或者说皇帝陛下在搞什么鬼了,对方显然要借他这个程尚书的口,准备动王甫同辽北军这个大毒瘤了。可是现如今辽东局势才刚刚好转,如果王甫同那边乱了起来,大好的局面随之崩溃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了这里,程之信大怒之下一掌拍在桌子上,站起身来大吼道:“王珏小儿!才赢了两场仗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那王甫同在辽北经营多年,岂是他说动就能动的?万一激反了辽北军,辽东那数十万将士拼死换回来的局势,岂不是顷刻间崩毁掉了?”
也难怪程之信失态,如果王珏或者说皇帝朱牧在对待辽北军的事情上操之过急,真的会让整个辽东局势再一次陷入绝境。因为从目前的态势上看,明军主力部队从奉天和盘锦两个方面如同铁钳一样夹住了叛军控制的鞍山和辽阳,可如果辽北军反叛,从背后突袭调兵山,那么王珏的新1集团军,就会陷入到辽北军和叛军的合围之中。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叛军的鞍山辽阳之围顷刻间化解,新军主力也会被歼灭在奉天,明军刚刚开始的改革都有可能因此受挫。而这一切,却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迟一些,等辽阳鞍山的叛军被歼灭,那辽北军也就不足为惧,王甫同也就不可能再生出反叛的心思了。
可是现在听陈昭明如此一说,显然是因为王珏还有皇帝朱牧两个年轻人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搞出了这么一个准备并不充分,条件也并不成熟的加强版“削减辽东兵力”的方案。
“太着急了!太着急了!如此大事竟然连兵部会议讨论都没经过,就草草拿出来实行,皇帝也太……王甫同不是软柿子,他王珏要吾国吾民!”这就是程之信满脑子浮现出来的想法,怎能不让这个新任的兵部尚书暴跳如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