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太子嫡子与皇后的事情,除了那少少的几个人知道外,就再无他人知晓了。但是嫡子的娘却也是知道的,在‘被伤心’‘被陪葬’之前,那位太子妃便将太子嫡子的一些人脉都通过隐秘的手段交给了皇后。
太子妃是知道她那些名正言顺的孙子们是没有机会登上皇位了。可是皇后这边的庶出孙子,却是还有一线机会的。
于是太子妃一狠心,便真的将手中的暗线送了出去。
太子妃转念一想,又将皇后和大皇子的事情告诉了嫡子的正妻。
若有一天,水晏要对他们一脉赶紧杀绝,正妻便可以通过这件事情,让皇后伸以缓手。
皇后没有想到太子妃还留了这么一手,而嫡子的正妻却是被这件事情的真相恶心到了。
她是知道她男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但是却没有想到还能干出这样的勾当来。
忒特么恶心人了。
还有当今的皇后也不是什么好鸟。
太子妃去后,皇后一直没有按着太子妃预想的那样统领后宫,而嫡子正妻也没有对此事做出什么回应。
反正她也没有儿子,谁登基都跟她没有多大的关系。
不过正妻不知道,事情曝光后,她还能捞到个儿子,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虽然这个儿子并不是她想要的。
言归正转,皇后本来就被关得差点得了失心疯,在这一批秀女里就只发现了史湘岚符合她的要求,于是主动联系了起来。
史湘岚毕竟年轻,还不太明白皇后为什么一直病着。她只看到了皇后有个嫡长子,在她看来,那就是未来一切生活的保障。
于是皇后的橄榄枝一递过来,史湘岚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
她的计划里是暂时依附皇后,然后待自己羽翼丰满后,便踩着皇后上位。
这一想法倒也符合世情,可惜了,皇后也不是那么好依附的。史湘岚一直以为皇后是真的有病,等到见了面,才知道皇后身体棒棒哒,胃口好好哒。再一用话探询了一下皇后闭关生病的原因。
皇后故意话里话外,引导着史湘岚往太后身上想。
于是自以为聪明的史湘岚就悟了。
...原来是自古婆媳不两立的问题呀。
史湘岚暗暗松了一口气,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了。要知道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例子比比皆是,皇后有个嫡子在侧,真的比太后活得长呢。
既然如此,耽误之急就是要让皇后重新病愈,然后走到前台来。
两人始开始接上头,就被水晏的眼线注意到了。等到知道两个想要利用太医来传出皇后病体痊愈,而让太后和水晏不得不解禁的时候,水晏也只是冷哼一声。
而当水晏全当看猴戏等着两个蠢女人出招时,黛玉一剂釜底抽薪直接将两人打回了原型。
皇后想要收买太医,还是一口气收买三个或是更多的太医,皇后就连让史湘岚向宫外传递消息,或是利诱,或是威胁太医的事情都想到了,只是可惜棋差一招。那就是天方夜谭。
每次诊脉的太医都不固定,每次都是两三个太医共进退。每次的诊断脉案和药方子都是三人共同讨论并且一起签字的。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收买太医呢?
除非她将整个太医院所有的太医都收买了。若是她有那个能力,还不如直接弄死了皇帝水晏,向让皇帝名下唯一的儿子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呢。
皇后有没有病,其实所有的太医都明白,但是皇帝和太后说她有病,那她就是有病。
皇后现在也不能威胁他们太医了,他们自然是要按着更高地位的主子要求来办了。
以前林妃娘娘没有做这个改革的时候,每一次进后宫,给那些嫔妃看诊,这些个太医心里都是害怕的。
就怕这些宫妃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更怕真的让那些宫妃算计了自己和家人。
多少太医被收买,是心甘情愿的?还不是被情势所迫。
都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是这些太医是看不到荣,只能看损的。
太医不被收买的太少太少。而被收买的太医其实下场也没有几个是好的。
丢了自己的性命,前程都是轻的,有的时候是全家,以及阖族老小的性命。这种时候,现在不用担心会被收买,出了事情也有人分担责任,这些太医心里是感激着黛玉的。
而日常在对黛玉的平安脉上也更加的用心。太医手中都有一些小偏方,美容的,养颜的,还有滋阴的,这些个小偏方,也让黛玉收益不少。
想到太医院的变化,再想到皇后和史贵人的吃鳖,越想越觉得可乐的水晏,当晚便去了黛玉的宫里。
此时他看黛玉,那是越看越觉得喜爱。就连她没事酸了巴几,为赋新词强出愁的诗呀词呀的,也能耐着性子点评了起来。
酸,真酸。
世间万物莫过于天下同归而孰途,诗亦是如此。黛玉的诗很有灵性,一字一句,皆是景。
可是一把子吃到嘴里的菜蔬也要写首诗进行哀悼,是不是有些个过了?
在这一点上,水晏其实和惜春有着一定的默契的。都是个比较‘务实’的人。
其实,黛玉是个诗花茶的女孩子,这一生,她得到了太多太多,虽然父亲不在了,可是她还有母亲,有弟弟,有情同亲姐妹的表妹。
她从来都是坚强的,可是做为了生长在书香世家,探花郎的女儿,她又是柔弱而感性的。
这一点,水晏看得明白。
黛玉心思灵巧,但是也心净清明。从她入宫至今,一直是后位,又手握宫权,却从不肯让自己脏了手这一点,就是整个后宫都没有人能及得上的。
...黛玉满足了一个男人对女人所有的幻想。
......
帝王也是人,也是个年轻力旺的男人。美丽聪慧,时而端庄贤惠,又时而娇弱的美人盈盈而立,笑意盎然,是谁也会动心吧。
只是这份动心却又带着几分保留。
“朕听说,你弟弟快要回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