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这三人无论哪一个在后世都是家喻户晓的苏联将星。朱可夫这厮就不提了,牛逼闪闪。华西列夫斯基也收复过克里米亚解放过柯尼斯堡,甚至比苏联红军陆军的三驾马车中的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知名度更高。
最后一个科涅夫,这位算是怪才,之前说过,这位不是纯粹的军事指挥员出身,最早是搞政治工作的,算是半路出家。但牛逼的是,科涅夫不光政治工作干得好,军事指挥上步炮协同上冠绝苏联。不像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这是玩铁甲洪流的达人,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装甲力量给他们,那是发挥不出全部实力的。
科涅夫不一样,这位没有足够的坦克支援一样能打漂亮的胜仗,在库尔斯克,科涅夫可没有足够的坦克,结果他解放了哈尔科夫,让斯 大林激动的命令224门礼炮鸣放20响。
那么在这三个人选当中,李晓峰更中意谁呢?其实,某仙人觉得这三位都行,此时的朱可夫仅仅是个军长,还在基辅厮混,完全没有历史上那么风生水起;至于华西列夫斯基,这位神父的儿子还在总 参谋部给图哈切夫斯基打下手,仅仅是个少将而已;科涅夫混得也不怎么样,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这位刚刚被调到中亚军区任军区参谋长10⌒,。众所周知,中亚军区根本就是打酱油的存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中亚军区唯一的任务就是给其他吃紧的战区提供增援部队。委实是没什么事做。
反正这三位都属于不上不下的将领。跟老一辈的老资格比。他们差资历,而更罗科索夫斯基、卢金这样的新锐将星比,又缺后台。总而言之,如果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他们恐怕会非常高兴的。
按照李晓峰的想法,提出这三个人选之后,军 委唯一要做的就是随便选一个,接下来就有胡宗南的苦头吃了。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
最开始军 委觉得朱可夫不错,老朱虽然属于斯 大林—伏罗希洛夫集团的余孽,但是才华够高,而且之后的表现也不错。在基辅保卫战期间,他的步兵军打得有声有色,得到了沙波什尼科夫的高度赞扬。甚至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其交流之后,也认为其能力突出,应该破格重用。
让朱可夫去内蒙打一仗,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沙波什尼科夫却坚决不放人,老沙的理由是:“我这里的迫切地需要朱可夫。在解除基辅包围的战斗中,朱可夫的作用更大。这时候怎么可以将其调到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收拾几个不知所谓的土鳖呢?”
按照沙波什尼科夫的说法:“朱可夫是乌克兰方面军最杰出的代表。他必须留在基辅,这至关重要!”
不过多年以后,沙波什尼科夫回忆为什么拒绝放走朱可夫时,却是另一种说法:“朱可夫有能力,只要给他一个机会,很快就能展现出才华,而基辅解围战,将是最好的舞台。此时将其调走,这不是莫名其妙埋没人才吗?”
说白了,对于李晓峰安排的那个舞台朱可夫并不感兴趣,他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自然是不想去远东厮混。
朱可夫没戏了,华西列夫斯基那边也很快就掉链子了,理由很简单,图哈切夫斯基不放人,作为总 参谋长助理,他干得相当的不错,以至于让一向挑剔的图哈切夫斯基都非常满意。而对于图哈切夫斯基来说,未来最重要的明斯克反击战还需要这位出色的助理帮着出谋划策,怎么能调离呢?
在图哈切夫斯基看来,李晓峰就是不安好心,就是打着敲打刮民党的幌子来削弱他在总 参谋部的嫡系,打乱他明斯克反击战的筹备工作。自然,图帅不可能让某仙人如意,很快在图哈切夫斯基的授意下,华西列夫斯基晋升中将军衔,并担任陆军作战部副部长一职。
三个人选已经去掉了两个,似乎只能花落科涅夫了,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科涅夫对此也没有太多兴趣。卫国战争爆发之后,科涅夫一直就在走关系,试图调回西线任职。几个月的奔走下来,他初步已经有了去向,波罗的海方面军准备接纳他。
所以科涅夫对于去华夏也是兴趣缺缺,是的,对于红军将领们来说,西线远比东线有吸引力,虽然都是保家卫国,但是东线总有点低西线一头的感觉。任何有追求有抱负的将领都愿意跟纳粹过招,而不是去欺负小鬼子。
所以科涅夫也直接向军 委表示,他更愿意去西线打击纳粹,而不愿意去东线的华夏厮混,反正听他的口气似乎有点受歧视的意思。
这给李晓峰弄得哭笑不得,原本他还想给这三人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谁想到这三位却畏之如蛇蝎,真心白费了他一片好心了。有那么一瞬间,他都有心给这三位一点颜色看看的意思,不过后来一想,也没必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进取心是好事,既然这三位都“人各有志”那也别勉强了。反正教训区区一个胡宗南容易得紧,他们三个不去,还有很多人选嘛!
比如什么崔可夫、梅列茨科夫、马利诺夫斯基、索科洛夫斯基、托尔布欣,反正某仙人随便都能找出一大批备胎。李晓峰是准备更换备胎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军 委却被朱可夫等人的态度激怒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今军 委都下了决心,区区几个少将和中将就敢唧唧歪歪推三阻四。尼玛,究竟是你们当家还是军 委当家,这个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严肃处理!
严肃处理?那处理谁呢?这时候就能看出有没有靠山的重要性了,朱可夫有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背书。而且给出的理由也勉强过得去;华西涅夫斯基那边有图哈切夫斯基撑腰。腰板那是梆梆响。自然也是不怵。
科涅夫呢?他有啥?啥都没有!你想想,科涅夫如果有给力的后台,能给扔到中亚军区坐冷板凳?三个人中间就属他最没有后台,军 委不捏他这个软柿子都对不起观众了!
很快,科涅夫就被军内和党内严重警告,军 委命令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抵达乌兰巴托,立刻将惩罚刮民党的任务挑起来,否则军法论处。
这真心就是欺负人了。反正科涅夫是差点吐血,然后呢?然后科涅夫就只能带着一肚子的闷气前往乌兰巴托上任了。反正当时的科涅夫是很气愤很受伤,不过在他抵达了乌兰巴托之后,情绪倒是平稳了不少。
倒不是科涅夫认命了,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认命?遇到一点挫折就唉声叹气就破罐破摔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取得像样的成绩,更不可能成为所谓的“人上人”。科涅夫之所以能从政工干部变成军事家,而且是苏联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就源自他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
科涅夫绝对不会认命,看看历史上他屡屡受挫时的表现。他怎么可能破罐破摔?科涅夫不光没有破罐破摔,反而在积极的总结经验教训。
那科涅夫自认为获得了什么教训呢?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朝中无人事难办,没有一个给力的靠山,他哪怕就是才高八斗也只能当踏脚布。看看朱可夫、看看华西列夫斯基,跟他一样都顶了军 委,为啥受罚的就只是他?道理很明显也很简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