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62 乐观一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苏联的装甲用钢其实也是一部引进史,沙皇时代俄国的工业不发达,装甲钢质量并不好(从日俄战争时俄制战舰的拙劣表现就能看出)很依赖进口(德国、法国、英国)。到了三十年代,苏联开始大力发展装甲力量的时候,才开始系统的梳理冶金工业。

    比如bt系列坦克的钢材就是全面引进的美国技术,一直到了t-34时代,苏联的装甲钢才基本跟上了世界先进脚步(还是稍有不如的)。比如t-34使用的钢材就是铬锰镍铬钼系的均质钢(7d和8s两个系列),这两款装甲钢性能跟沙皇时代相比,自然是先进,但是同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相比,还显得不足,比如该钢韧性不太好。

    而现在,t-34、t-35乃至t-54统统使用的都是7d和8s系列钢材,就拿t-54说吧,现在的t-54和历史上的t-54相比防御是有相当差距的,而这个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钢材的问题。历史上的t-54使用的是更先进的74d装甲钢,超出了7d系列几条街。也就是说现在的t-54其实是缩水版的,和原装正版行货没法比的。

    而现在,李晓峰要求增加t-35的防御力,但又不能做大的结构调整,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更好的装甲钢了。那苏联现在有没≦,有更好的装甲钢呢?

    很遗憾,暂时还没有,虽然北方工业冶金实验室一直在进行装甲钢工艺改进。但短时间内没有太大的进展。反正至少无法很快搞出74d系列的钢材来。

    似乎这一条路也走不通?很快康斯坦丁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渗碳装甲钢了!”

    所谓的渗碳装甲钢就是通过表面渗碳工艺提高钢材表层的硬度。众所周知。穿甲弹就是硬碰硬,如果钢材的硬度超过了弹芯的硬度,那后者的穿甲能力就会被削弱,甚至是直接被折断。

    这个工艺其实一点儿都不稀奇,已经诞生了超过40年,从19世纪末期开始,首先由美国工程师哈维发明,然后德国克虏伯公司将其发扬光大。广泛应用于船舶的装甲钢。

    实际上德国人的在坦克的钢材上也使用了渗碳工艺,普遍来说其表面硬度要超出其他国家一截。如果苏联也搞一款表面渗碳装甲钢用于坦克,似乎是解决防御力不足的好办法?

    不过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李晓峰的坚决抵制:“表面渗碳装甲钢没有任何前途,而且浪费时间,不能用!”

    某仙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表面渗碳工艺说起,首先要炼制出合格钢材,并轧制成板材,然后将这些板材置于气体或者液体渗碳室进行渗碳处理。而这道渗碳工艺相当的耗时间,几个小时都难以渗透一两毫米钢材,想要得到合格的表面渗碳钢那是需要大把的时间!

    而现在。苏联没这么多时间可以浪费,与其这么“精雕细琢”还不如多生产几辆坦克划得来。更何况表面渗碳工艺很考验技术。渗碳层不能太厚,太厚了影响钢材的整体韧性,在高速穿甲弹的打击下会崩碎开裂,反而降低了防御力;同时渗碳层也不能太薄,太薄了又不起作用。这道工艺很考虑技师的经验和水平,马虎一点都不行!

    德国二战的坦克为什么产量比苏联少那么多,不光是因为德国人喜欢搞一些花里胡哨复杂而又不过关的技术,渗碳钢消耗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李晓峰反对用渗碳装甲钢的最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玩意儿没前途。随着apc(被帽穿甲弹)、apbc(截头被帽穿甲弹)、apcbc(空心被帽穿甲弹),尤其是apcr(次口径超速穿甲弹)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彻底地宣判了渗碳装甲的死刑。

    就拿apcr来说,依靠高达1200米/秒的初速以及碳化钨弹芯,使得耗时巨大的渗碳装甲就跟一张纸一样脆弱。不光是apcr,对于均质装甲来说,空心破甲弹可不管你是不是渗了碳,一概无视之。李晓峰可不希望花费了巨大代价弄出来的渗碳装甲用不了两年就宣告死亡,那才是巨大的浪费。

    看上去似乎无路可走了,无奈之下,某仙人也只能继续作弊了。别人不知道后世均质钢装甲配方和工艺,他用点仙力就能从聚宝盆里搞来,唯一让他有些踌躇的是该选哪一种而已。

    是的,摆在李晓峰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山寨美帝二战时期搞出来的cr-mo钢(aisi4130)及其改进版4340钢。这个4340钢可是不一般,从m41坦克一直用到了m60,甚至在m1a2上依然在使用。

    反正如果搞出了4340钢,似乎苏联冶金部门可以歇十几年了。不过李晓峰却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4340恐怕并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更何况冷战时期苏联的装甲钢一点儿都不必美帝差(甚至更强),比如从74d发展来的75d装甲钢,属于综合性能相当优秀的装甲钢,硬度为hb262-311(德国二战装甲钢基材硬度为hb230-240),而且该钢淬透性相当优越(高达350毫米)。75d装甲钢优越的性能长期领先于西方,一直到t-90坦克依然在使用。

    苏联不光有75d还有硬度更高的52s装甲钢,其硬度高达hb285-341,淬透性也能达到120毫米,而从52s发展来的53s,保证硬度的同时淬透性提高到150毫米,主要用于车首装甲(75d一般用于炮塔,因为铸造性更好)。

    思来想去。李晓峰最后还是决定山寨自己。先搞74d装甲钢。然后再弄75d和52s。当某人将74d装甲钢的技术资料以及部分实物交给康斯坦丁的时候,这个伪娘是勃然大怒:“有这么好的钢,你为什么不早说!”

    李晓峰也是无语了,这让他怎么早说,他哪里能料到图哈切夫斯基会一把将他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优势挥霍得差不多,如果他早知道这点,三十年代就直接做掉图哈切夫斯基了,哪里轮到这个王八蛋坏他的大事!

    好在康斯坦丁也没有对这个问题穷追猛打。这个技术伪娘完全被新技术吸引了,恨不得立刻就开始工作才好。

    李晓峰赶紧给他拉住了:“通过更换装甲钢,你认为t-35的防弹能力能达到要求吗?”

    康斯但丁测算了一番然后摇了摇头道:“按照我的估计,不增加装甲厚度仅仅通过换新的装甲,t-35的炮塔防御等效于80毫米的水平,车首大约相当于60毫米的水平!”

    李晓峰皱了皱眉头道:“这还不够!”

    是的,某仙人的野心又往上涨了,之前觉得80毫米可以接受,但是现在他准备向一百毫米看齐!

    “如果要达到等效100毫米的水平,t-35的炮塔装甲必须从现在的45毫米提高到70毫米。”康斯坦丁估算了一番回答道。

    70毫米的炮塔倒是没有90毫米那么夸张。而且只要稍微加强第一对扭杆悬挂就能搞定。当然,炮塔是肯定还要换。这是没办法的事儿,不过70毫米厚的炮塔肯定比90毫米工艺要求低。

    不过李晓峰依然不满意,100毫米的水平对付kwk40坦克炮可能够了,但是对付pak40恐怕就不够了,至于kwk36和kwk43那更是不用想的,尤其是后者,那只有正版t-54才扛得住。

    所以李晓峰觉得得向kwk36看齐,最好是让t-35达到等效120毫米均质装甲的水平才理想。不过想要实现这一点很困难,至少在康斯坦丁看来完全是不可能的:“那需要炮塔正面达到100毫米厚才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