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谋士一起商议。
贾诩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开始考虑问题。
甚至,他在考虑,如果是刘易在这里,将会如何推展这一场战争的进程。
贾诩考虑过后,他觉得,如果他是刘易,先行派出徐晃这支先锋军,这绝非是仅仅只让徐晃一路攻杀前进那么的简单。
因为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明确的进攻目标,连敌人是什么样子的都没有见到。如此,如何攻杀前进呢?
贾诩认为,徐晃的这支先锋军,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探路的作用。甚至,所谓的先锋,其意思除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之外,更多的是要为后面开来的大军开劈一个桥头堡。
也就是说,如果说乌鲁木齐是汉军这一次远征的最为坚实的最大最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的话,那么,徐晃的这支先锋军,就要为大汉远征军将这个补给线向敌人腹地延展,为后面的汉军打下一个安全的前沿补给站。
毕竟战线太大也太长了。现在离有可能碰到北匈奴人的地方,都还有两三千里之遥。所以,汉军的补给线肯定还得要前移,还得要向前放,不可能等到时大军开进战场之后,自己的后勤补给点都还在后面数千里之外。如此,又如何可以保障两百多万远征汉军的补给呢?
还有,现在还才刚进入秋季,天气不冷不热,非常适合行军作战。但再过一两个月,天气恐怕就会变冷,到时候,会降雪,大雪封山,后勤补给肯定也更加难送到战场上去。
所以,贾诩思量过后,认为始终都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现在,他与徐晃的这支远征军,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寻敌歼敌,而是开辟一条安全的后勤补给线路,而是要到接近北匈奴人的地方,建立一个前线补给点。
贾诩想通透这些之后,马上命人拿来制作好的一些地图,参考地图,他很快就制定了先锋军的下一步行动方案。
大汉与哈萨克斯坦,中间间隔着一条地势复杂的山脉,穿过山脉之后,便是一些荒芜的平原或是山地,地势开始慢慢的降低,一直到千多里之外,有一个大湖泊,那就是巴尔喀什湖。
贾诩估计,巴尔喀什湖相对于哈萨克斯坦地区来说,实在是太过重要了,以人类的生活习惯及习性,一定会聚居然一些大山或是河流或是湖泊左右四周。
北匈奴人肯定不会放弃这巴尔喀什湖的。贾诩认为,就算北匈奴人的大部会向更远的西方迁徙,但肯定会留下一部份北匈奴人生活在这个大湖伯的四周。
现在,贾诩觉得,可调阏氏族的军马,于大汉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山脉修建关隘关卡,留下人马镇守住一些必经之路,确保大汉境内的安全。这个,其实也不用怎么样,因为,在境内外,一般都不会可以威胁得到汉军的存在。如此,只是因为汉军的军用物资实在是太过重要的,一切都力求做到万无一先。
如此之后,将屯积在乌鲁木齐的物资再前移,运送到两地交界的山脉当中藏好。
这样,徐晃可率其先锋军,直扑巴尔喀什湖。
到达巴尔喀什湖之后,先锋军占据一地,修建一座坚实的保垒,用来屯积军粮。
贾诩觉得,徐晃的先锋军,暂时不宜直接深入敌人腹地,他只需要在巴尔喀什湖东部地区活动便可。确保粮草运输线的安全,肃清巴尔喀什湖东部地区的潜在敌人便可。
在这两三个月之内,在大雪封山之前,徐晃的先锋军能够确保大汉方面能运送出大量的军粮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堡垒,并确保粮草的安全。等到汉军的两百万大军一到,那么先锋军就等于是立一个头功。并且,还是这一次远征是否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保障。
贾诩想清楚这些关节之后,他马上找来徐晃,跟他谈起自己的想法及计划。
一开始,徐晃还有些不太理解,他认为,他的先锋军,不用管太多,直接杀向北匈奴人便是,何必理会什么的粮草的问题?
但贾诩给他分析之后,他才深以为然。
他亦在听了贾诩之言后,他才更加的深刻的感受得到,原来为大汉效力,为刘易统军打仗,与他原来跟曹操打仗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一切都要他更多的开动脑子,更需要他这些为将者临机决断。并且,一切,都要关顾到全局,不能顾头不顾尾,只管冲杀。
认真算起来,这个时间其实还是比较紧张的。
因为,看上来,离天气真正严寒的季节还会有两三个月,但是,谁也不知道今天的气候会否有什么的变化,万一提前一段时间降雪呢?还有,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偶尔会有暴雨,会有风暴,这样的天气,也会影响军马的行动,尤其会影响到军粮的运输情况。
所以,徐晃同意执行贾诩的计划之后,一起再找到了阏氏族女王,说明情况,大家一起配合来完成这一次的行动。
徐晃的军马,在休整了三天之后,便马上出发,他的这二十万军马,并不需要理会太多,就只需赶到大汉与境外交界的地方,探索那一道山脉,探到可以更容易穿行的路线。
其实这些,亦已经心里有数了,因为阏氏族人早就有探索过。
现在,阏氏族的军马,也会开到那一道山脉,开始设立关卡关隘,并寻找一些安全的地方,放置从乌鲁木齐运来的粮草及军用物资。
为了搬运屯积在乌鲁木齐城的物资,阏氏族部族人几乎全族出动,举族数十万人,一起为大汉搬运物资。
如此,徐晃率其二十万大军,穿过了两地交界的山脉之后,便直接挥军杀向巴尔喀什湖。
为了赶时间,二十万军马并没有分散行动,按贾诩的计划,大军可先到巴尔喀什湖的东面湖岸,寻一个地势稍好的地方,修建一个屯积粮草的堡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