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正式流退银币,谁都知道白银是好东西,是可以拿来换取大量大汉银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的好东西。而据传,在异国他邦,这些黄金白银,在他们当地,只是一些寻常的东西,就有如大汉的丝绸、茶叶等物品一般寻常的事物。所以,一想到大汉的大军,前往那些地区,取得大量的黄金白银回来。而他们在汉军中的子弟兵,随便获得一块黄金或是白银,他们就能一夜暴富。
呵呵,虽然,这个原因并非是最主要的,但是,大汉百姓,多少都会有一点这样的想法。何况,大汉百姓的思想也是比较质扑的。他们都认为,咱们这不是去抢你的,而是带去我们大汉的文明,带去我们大汉的商品跟你们这些不识宝的异族人交换罢了。
如此,反正就是基于种种的原因。整个大汉各地的百姓,在获知大汉朝廷准备远征之时,可谓举国振奋。那些原本就有子弟在汉军当中的百姓,直接催促或者是直接要求自己的子弟,绝对不能退缩,务必要追随皇帝刘易,将大汉的文明传播到世界。
如此,所谓的志愿军,其实就几乎是每一个汉军军士,都涌跃报名参加,几乎没有谁说不愿意随刘易远征的。事实上,在整体的言论大势之下,这个时候哪一个汉军将士说不想随刘易远征的话,那么他今后在汉军中都抬不起头来,也不好回去跟自己的父母妻儿父待。
当然,汉军对刘易的忠诚是无法比拟的。刘易之所以要发起让汉军将士自愿报名参加远征,这只不过是在搞一个形式,让世人觉得,汉军如此显得更加的人文人性许多罢了。这毕竟是远离汉土征战,是战争就有可能会有牺牲,所以,多了这一个形式,让军士自愿报名,起码可以让他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并且,军马的士气斗志也会更高。
事实上,就算不这么搞,刘易可直接命令汉军远征,相信也不会有一个汉军士兵会提出反对意见。整个汉军,绝对会完全遵从刘易的命令。
动员百姓,征召军马,以及调拨物资等等,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过,因为这些军马,除了南方的军士,原来的水军将士之外,北方的军马,当中的确还有不少军士不通水性的。这个,尽管汉军当中,有硬性要求每一个军士都必须得要会水性。但是,这一次远征,留在船上的时间会很长,所以,刘易还是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让北军熟悉一下坐船的感觉。
如果一些将士,的确坐船晕浪的,会留下,不会随军出征。
刘易是于200年后发起远征召令的,处理好一切之后,已经进入了三月份。
这两三个月的时间,从全国各地,不停的将物资运送到了曲阿城。还有驻守于大汉各地的汉军军马,亦源源不断的向曲阿城集结,于长江口岸整训,熟习水性。
三月初,刘易在京举行了远征誓师大会,亲率中军约五十多万人马,浩浩荡荡的开赴江东。
当中,有原来第一军的大部份军马,京城的驻军,并州、雍州、西凉、冀州等地的汉军。当然,还有约十五万原来异族部落的军马。这些军马,组成了刘易的中军五十万大军。
军将方面,除了早前所述的军将之外,戏志才、郭嘉、田丰、等一众军师,亦随刘易一起远征。
其中,不少人是因为早前追随刘易的时候,就早听刘易跟他们描述过世界除了大汉之外还有许多的国度文明。一直来,他们辅助刘易,他们的目标,也早已经不再是只看着自己大汉的内部战事,而且早就放眼世界。对汉军有一天远征异国他邦的事,他们心底里,其实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他们,早就想到异国去见识一翻。所以,这次刘易远征,他们又岂能不追随刘易的步伐呢?
那个,郭嘉当年,表面上,似是因为他娘亲的事有意避着刘易,在江东一待就是多年。但是,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他的能力,助刘易尽快建设成强大的水军。现在曲阿城的许多发展方案,其实都是郭嘉当年留在曲阿时所提出执行的方案。
可以说,没有郭嘉,曲阿城不可能发展得如现在这般的兴盛繁华。造船厂也不会那么顺利的研制出那么多的航海大战船。
刘易这次远征,就没有再带女兵了,但是,元清、张宁、阴晓、青莲,及早前一起护送黄忠回来的祝融夫人,从北方赶回来的白芙蓉,再加上刘易当年就承诺过,会带她返回她的故乡的丽丝。一共就只带着这七女出征。
至于黄舞蝶,她自然很想随刘易一起,但她要留下来照顾黄忠,另外,皇宫当中,留着她这个一流女将,如果有事起来,也能有一个主心骨。别的,像卑弥呼及月读等倭国来的女儿,她们也极想追随刘易一起出征,但是,刘易又怎么会让她们去呢?
何况,刘易带着这七女,都有着一定的作用的。
元清,是刘易的贴身护卫高手,阴晓与张宁,都可以助刘易分析军情。青莲的作用更大了,她对于自然天气变化有着独特的感应,带着她,在航海的过程当中,能让刘易提前预知一些不可预测的天气变化。
祝融夫人与白芙蓉,她们都懂不少的语言,加上两女本身体武艺不错,刘易带着她们,是想看看,她们懂的那些异族语言,跟中东及西方地区的民族语言有没有共通之处。丽丝呢,除了当年承诺过她之外,她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翻译人员。
在大汉境内,汉军通行无阻,行军速度自然是很快的。加上,需要携带的物资早就已经送到了曲阿,所以,大汉是轻装上阵的。尤其是大军经过一天时间到达宛城之后,便是可以登船顺流而下,一直到江夏再换坐在等着的大战船。
很快,刘易便率军赶到了江东曲阿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