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继续问道:“那现在和以前比织布速度快了多少?”
“以前嘛,基本用手工纱锭纺纱,在这样的条件下,纺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位熟练的纺纱工每个时辰大约生产七十二丈的线。
“以这样的速度,需要5个多时辰才能完成一件罩衫所需的纱线。”
“现在可大为不一样了,纺车大幅度地提高了纺纱工的产量,以前三个时辰的活,现在差不多一个时辰就可以干完。”
王允仁道:“嗯,那提高了不少。”
接下来,于泰带着王允仁又看了一些工厂。
“现在这个工厂大约有600个人,30台纺织机,一个月仿制出来的产量,能供应一座一万人口城池一年所需的货物。”
“未来的时间,我们会大力引进大明鹰堡的纺织机,争取早日让凉州的人都能纺织。”
看到现在的景象,王允仁十分高兴,但是有一种淡淡的不安,却又说不上话了。
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如果朱训樘在此,恐怕会了解王允仁的担心来自何处?
这么多人涌入了纺织产业。
那未来必定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货物的激增,一旦市场饱和了,那就面临两条路,一个是内卷,另一个则就是想办法扩大市场。
这个时空,可能新大明也要实行炮舰外交了。
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
王允仁此次前来,是为了视察凉州经济动态,对凉州实行国家五年计划摸摸底。
所见所闻,都超出了料想。
整个凉州都散发着勃勃生气,人民安居乐业,而且更令人欣慰的是,王允仁看到了一点。
虽然这里离大明中心很远。
但是汉化程度一点也不低,甚至高于交州和灵州等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半工业化,把凉州大部分的人都牵扯了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打破了原有的习俗和传统。
再加上,管事的人多为明人。
日益熏陶,他们过得也比以前好了,自然而然地开始学习,归顺了新大明。
“不要吞吞吐吐,说话,有什么事情,在许可范围内,内阁都可以为你解决。”王允仁瞥了一眼有些迟疑的于泰。
于泰笑道:“有您这句话,那我也就放心了。”
“咳咳,明年的移民名额能不能多给凉州一些?”
王允仁一顿,皱起眉头来,道:“这件事情可不好办,明年要开始大规模修铁路,汉州,秦州,中州等地要急需大规模奴工,总移民人口变不了多少,明年凉州没准还要少一些。”
于泰一下子急了,着急道:“这怎么能行,现在凉州正是缺人的时刻......”
王允仁叹了口气道:“明年凉州的名额争取不变,剩下的缺额,你自己去想办法,只要不违反原则,我们都支持你,陛下常说,要给地方自主创新权利,现在给了你了.....”
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