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马洛和爱德华德维尔。
虽然所有这些候选人被学术圈普遍否认,然而大眾对这个主题的兴趣一直延续到21世纪。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中的36部戏剧,以喜剧、悲剧和歷史剧分类列在下文中。
归於莎士比亚名下的作品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他写的,其中有一部分显示出合作的痕跡,也是当时普遍的一个现象。有两部作品并没有包含在《第一对开本》中,為《两位贵族亲戚》和《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现在学者认為莎士比亚是这两部作品的主要贡献者,被列入他作品名单。《第一对开本》中没有收录诗。
19世纪后期,爱德华道登将后期四部喜剧分类為莎士比亚「传奇剧」,这个术语被经常引用,儘管很多学者认為应该称作「悲喜剧」。这些作品和《两位贵族亲戚》在下表中加以星号(*)註明。
1896年,弗雷德里克博厄斯创造了术语「问题剧」( plays)来形容四部作品——《一报还一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哈姆雷特》。
「戏剧的主题单一,而气氛很难严格地称作喜剧或悲剧」,他写道。「因此我们借用一个当今剧院的方便短语,将它们统称為莎士比亚问题剧。」该术语引起大量争论,有时应用到其他剧本中,如今依旧在使用,儘管通常把《哈姆雷特》归类為悲剧。其他问题剧在下表中加以井号(#)註明。莎士比亚与他人合作的剧本在下表中加以匕首号(?)註明。
1856年英国传道师慕维廉在中国翻译托马斯米尔纳《大英国志》,书中的shakespere被翻译成「舌克斯毕」。
1902年梁啟超率先使用「莎士比亚」这个译名。1903年出版的《澥外奇谈》是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开始,这本书翻译了英国杰出的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他的姊姊玛丽兰姆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十篇故事,《澥外奇谈》在「叙例」中这样谈:「是书原係诗体。经英儒兰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 from shakespere兹选译其最佳者十章。名以今名。」。
1904年林紓与魏易出版了《吟边燕语》,书上写「原著者英国莎士比亚、翻译者闽县林紓仁和魏易、发行者商务印书馆」。《吟边燕语》是翻译自兰姆姊弟(b)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林紓在《吟边燕语》序中说「夜中余闲,巍君偶举莎士比笔记一二则,余就灯起草,积二十日书成。」其中《威尼斯商人》被译成《肉券》,《哈姆雷特》被译為《鬼沼》。
郭沫若说林紓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他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林紓与陈家麟还合译四种莎士比亚歷史剧本事:《亨利第四纪》、《雷差得纪》(《查理二世》)、《亨利第六遗事》、《凯撒遗事》等作品。
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姆莱特》,是第一本莎士比亚全剧以戏剧形式译成中文的,1924年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朱生豪从1935年开始,翻译了三十一个剧本又半篇的未完之作,到1944病逝為止。梁实秋则从1936年到1969年之间,出版了当时所知的全部莎翁作品。方平亦主编有诗体译本《新莎士比亚全集》。
主要的中文译本是散文译法,诗体译本也是散文诗译法,或者是韵体诗,这些都不符合莎士比亚原著的无韵格律诗体,俞步凡首创等音节格律诗体译法,运用等音节法忠实迻译莎士比亚原著,无韵格律诗在汉译上得到体现,此前所有莎译不符合原著的问题终於获得解决,俞译本的第一辑於2011年在香港出版。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