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1906),生於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的许多剧作在当时被认為是丑闻,因為当时维多利亚式的家庭价值观和礼仪是社会的标準,而任何对这个标準提出疑义和挑战的看法都被看做是不道德和可憎的。
易卜生的作品显示了在这个表面以下的实际情况,而当时的社会不愿看到这个实际现象。
易卜生用不留情的眼光来看生活的实际,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由此他创立了现代的话剧。
在他之前,话剧总是一场道德的教育剧,其高贵的主人公向黑暗的势力进行斗争。每部话剧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结局,好人应该有好的结局,不道德的人应该被惩罚。
易卜生将这个模板完全颠倒了,他向当时的信仰挑战,摧毁了他的观眾的幻想。
易卜生出生於挪威南部小城希恩的一个木材商人的家庭。
他的故乡是挪威海滨的一个以出口木材為主的小港。他出生后不久他的家庭状况开始变坏。他的母亲企图在宗教中寻找安慰,而他的父亲则陷入一场严重的忧鬱症。
易卜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与他的父母相似,而他的剧情则往往与经济困难有关。
家道中落,易卜生15岁时离开父母,16岁到小城格里姆斯塔做药店学徒并开始写剧。
青年时受欧洲资產阶级民主**影响,曾参加挪威民族独立运动。
1848年,开始写作诗歌和剧本,第一个剧本是三幕诗剧《凯替莱恩》。
1850年,易卜生到奥斯陆报考大学,但未被录取,同年完成第一部剧作,当时他才22岁,但这部剧未被上演,他的第一部被上演的剧是同年的《墓地》,但这部剧没有获得多少注意。虽然他此后几年中没有再写作,但他并没有放弃写剧。
1851年,经人推荐入卑尔根剧院任编剧和舞台主任,开始职业戏剧家的生涯。
他在挪威剧院工作期间,在那裡他成為作家、导演和製作者,并参加了145部剧作的製作。
在这段时间裡他虽然没有自己写剧,但是他从工作中获得了许多实际经验,而这些经验后来对他的剧作有很大的作用。
1857年,他回到奥斯陆。当时他的经济状况非常坏,但他1859年结婚。他对挪威的生活非常不满,因此1864年他去意大利。
此后27年中他没有再回到故乡。而当他回到挪威时,他已经是一个备受争议,但有名的剧作家。
他此后的两部剧作,1865年的《布朗德》和1867年的《培尔、金特》為他带来了他所希望的注意和经济上的成功。
这些成功给他带来了自信,他开始越来越多地将他自己的信任和判断加入他的剧作。他将此称為「思想的话剧」。
他此后的一系列剧作被称為是他的黄金时代。他的威信不断增强,他本人越来越成為欧洲剧作争论的中心。
1906年,逝世於奥斯陆。
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其早期的剧作大多採用挪威古代英雄传奇、歌谣和歷史改编创作,属於富於民族色彩的浪漫主义戏剧。
他根据挪威古代英雄传说和用中世纪的民间创作,改编了多部剧本,如《凯替莱恩》、《英格夫人》、《奥拉夫。利列克朗》、《覬覦王位的人》等。
《英格夫人》描写十六世纪挪威北方女英雄英格夫人的故事,《覬覦王位的人》则是写挪威从封建割据到民族统一时期的斗争,作品借歌颂古代英雄宣传民族团结,激发民眾的爱国热情,并以此倡导挪威的民族戏剧。
稍后的《布朗德》、《彼尔。金特》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
中期创作约在1869年至1890年期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巴黎公社**引起欧洲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易卜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的认识有所加深。
他把注意力从中世纪民间文学转移到当前现实生活方面来。他的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他往往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从多方面剖析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的锋芒直指资產阶级社会的种种弊端,触及到法律、宗教、道德乃至国家、政党、体制等各个领域。因此人们称之為「社会问题剧」。
重要剧作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1891年,易卜生六十三岁时回到久别的祖国,在奥斯陆度晚年,他晚期的创作,不像中期那样热情、犀利,显得冷峻、深邃,转向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也有悲观情绪和象徵主义色彩,作品有《野鸭》、《建筑大师》等。
1898年易卜生七十寿辰时,挪威文化界聚会庆祝他的生日,挪威国家剧院為他树立了一尊铜像以示敬意。
易卜生一生共写过二十六个剧本和许多诗篇。他的剧作对现代戏剧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故而被称誉為「现代戏剧之父」。
作品评述─易卜生1879年的《玩偶之家》是对维多利亚婚姻中男人和女人角色的一个尖锐的批评。
他的主人公娜拉在认识到她的丈夫并不是她一直以為是的高贵的人物后离开了她的丈夫去寻找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她在这个家庭裡的角色是一个玩偶,而她的家庭则是一个「玩偶世家」。她的丈夫总是称她為「我的小鸟」或「我的小松鼠」。
她甚至没有权利拥有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