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说:「鲁迅是在1936年去世了,那个时候,1930年代根本就没有外边的人知道鲁迅是谁,也没听说过他的名字。
《吶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话如此,经查证,鲁迅作品最早被翻译為西方文字,是1936年8月英国乔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收录了《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是杨宪益翻译的,(真实译者為斯诺)翻译得很好,但是那个时候鲁迅已经不在了。」
1949年山东当代诗人臧克家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诗,题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著,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著。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著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眾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臧克家。”
著名学者胡适:「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叶公超写《关於非战士的鲁迅》—文,发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报》增刊上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準(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日本文学家尾崎秀实:「左联的泰斗」。日本作家山上正义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的唯一代表者」。日本作家增田涉称讚鲁迅為「中国文艺界庞然的斯芬克斯」。
也有不少人认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為他睚眥必报,喜好争论。批评尤為激烈者為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於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
学者郑学稼著述的《鲁迅正传》对鲁迅的性格多有微词。唐绍华认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薛涌认為鲁迅「国人心灵不医治的话,肉体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论是挑战文明社会的基本医学道德的宣言;也认為鲁迅继承了儒家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对於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优越感,「没有宪政精神,而充满了僭政精神」;此外,鲁迅「本人并无直接当农民的经验」,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眾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体对於中国人妖魔化、丑化的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并没有能跳出这样的文化。」
钱玄同曾总括他有…短处:多疑,轻信,迁怒。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