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后更正………………………………………………………………………………………………………………………………………………………………………………………………………原本白皙的肤色也已经变成了古铜色,皮肤也粗糙了不少,很显然,这三年来,刘胤也吃了不少的苦,开疆拓土远比想象之中难的多,远不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谈笑间强虏就可以灰飞烟灭的。
刘谌感慨地道:“文宣,这三年来,你可吃了不少的苦吧,三年打下三个郡,纵是白起重生,韩信再世,也不遑多让。”
刘胤淡然地一笑道:“还好吧。五哥,益州那边情况如何?”
刘谌奇道:“文宣,这一见面你不谈三年的攻伐之果,不谈关中之事,为何独问益州之事?”
刘胤笑道:“攻伐之事也没什么好谈的,战果不都摆在这儿的吗?关中有你镇守,我是一百二十个放心。天子圣驾在益州,三年音讯皆无,不知陛下安否,甚是挂念,故而先行询之。”
“文宣征战在外,尚能常思陛下,父皇闻之,定然心喜。如今父皇及朝廷已经迁回蜀中,暂都雒城。你也知道当年迁都南中之时,成都已经是付之一炬,成为了一片焦土,而蜀中战乱方息,朝廷也暂时无力重建成都,只能暂时迁都到雒城,以为权宜之计。”刘谌说道。
刘胤道:“前几年陛下不是有意要迁都长安的吗,还专门派杜弼前来视察过,此次从南中迁回蜀中,为何要选择在雒城立都,雒城不过是一个小城,无论从那方面来讲都不适合做为都城。长安乃前汉之都,宫室具备,按规模比成都还大上不少,若稍加修缮,便可入住,如今天下之势已然大变,关中周围的隐患已然消除,迁都长安便可坐望天下,再合适不过了。”
刘谌轻叹了一声,道:“我也正有此意,特地还曾上表给父皇,可惜却是石沉大海,也没有得到回复。后来我和张大人的来往书信之中,才略知一二。原来,迁都到雒城是姜大将军的意思,姜大将军认为,益州乃季汉的根本,未可轻弃,如今关中虽得,但强敌未灭,一旦迁都到长安,若无法久守,必然得迁回蜀中,一来一往之间,劳民伤财不说,对民心士气的打击恐怕也是极大的,故而暂都雒城,待重修成都之后,再恢复到旧都。”
刘胤皱了皱眉头,重修成都?开玩笑,那么浩大的工程岂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工的,以目前蜀汉的国力财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重修成都这么浩大的开支,姜维将朝廷留在蜀中,恐怕是另有深意。
“如今蜀中战局如何了?”刘胤这几年连关中的情形都一无所知,对蜀中的情况更是两眼一摸黑,蜀中的战局发展到什么程度,刘胤还是相当地关心的。
刘谌对蜀中的情况到是知之甚详,细细地给刘胤讲述了一番。钟会从巴东小道撤军返回荆州之后,姜维趁势而进,重新夺回了阆中,控制了巴西郡,三国混战也变成了汉吴对峙,而蜀军在这场持久而艰苦的较量之中,终于占得了上风。
但吴国却不肯轻易地将已经到手的战果给放弃掉,虽然调走了陆抗,但新任的益州刺史施绩也是东吴比较有名的大将,而且施绩最大的本事不是进攻,而是防守,东吴派他接替陆抗也正是看中了他防御作战这方面的能力。
现在蜀国已经收复了益州的大部分的领土,士气正盛,而东吴的整个战略方针北移之后,益州方面也只能是采取守势。
姜维自然不肯让东吴继续地占据蜀汉的领土,挥师东进,直取江州和永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激战,蜀军终于是拿下了江州,施绩被迫地退守永安,吴国所侵吞蜀国的土地,除了永安一座城池之外,其余地全部吐了出来。
但在接下来攻打永安的过程中,姜维却是屡屡受挫,到现在也没有能够拿下永安来。
“可惜永安城到现在也没打下来,如果能拿下永安,则可以收复全部失地了。”刘谌有些感慨地道。
刘胤道:“永安号称是巴东门户,与剑阁并称为蜀中双险,吴人已经拿下永安多年,再刻意经营的话,永安便是坚若磐石,想要收复的话,绝非易事。”
永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势极为险要,乃入蜀之咽喉要冲,当年若不是陆抗用计袭破永安,吴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踏入蜀地半步。
历史上蜀国灭亡之后,吴国趁机举兵入侵,但遭到了罗宪的抵抗。当时罗宪只有两千人马,吴国派来的军队却有三万之众,拥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罗宪对吴人的行径甚为义愤,既为同盟,有难时不救,蜀亡之后却一门心思想着趁火打劫,罗宪誓死不降,坚守永安,以拒吴兵。
永安之战一直打了半年有余,晋国的援兵迟迟未到,但罗宪硬是拼着一己之力,守住了永安城,没能让吴兵前进一步。直到后来胡烈率兵进攻西陵,吴人后方吃紧,最终被迫撤退。
永安之战固然是罗宪意志坚定作战勇敢才保得下来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永安城特殊的地利位置,才让罗宪有大放异彩的机会,否则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罗宪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守得住。
现在永安落在了吴人的手中,自然会好好地利用它的价值,这也是吴人此番入蜀付出了无数代价之后唯一硕果仅存的战绩了,何况永安既是益州的门户,也是进攻荆州的桥头堡,为了保证荆州的安全,永安城也是必须要保住的。
施绩铁了心地来守,加上吴国集中了数万的人马,此刻的永安,可比罗宪任永安都督时坚固的多,姜维就算本事再大,想要拿下,也绝非易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