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
原本百战军与侍卫亲军五万将士渡淮水征战,就调集了大量青壮民夫运输粮草、保障后勤,临近淮水的各州藩镇,也都有供应前线粮草、医药的职责,这本已不是小数目,如今李从璟再令四镇八州之地十万兵马青壮来助战,可想而知后方牵动的保障线有多庞大。
卫道这时候道:“数万将士,十数万民夫为战事奔走,日耗钱粮巨万,如此动静对地方新政施行,实有莫大阻碍。”
李从璟点点头,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淮地之战,沿用两川之法,大军每打下一地,官吏即接收一地,用起府库供应前线消耗,因粮于敌。冯道所领官吏,日前已从洛阳出发,往淮水赶来。”
因粮于敌,这四字看上去美好,实际效果不过是杯水车薪,因为州县粮草储备有限,除非对新得之地横征暴敛,否则前线大批钱粮消耗,仍是要从国内运输。而在新得之地横征暴敛,无异于自断双脚。
相对而言,因粮于敌的措施,最适合的是马军征战草原。当年霍去病就是这么干的,所以纵横草原千万里,往来如风,兵锋所向无人能敌,以至于草原民众闻其名而双股颤栗。
卫道自然也清楚这个道理,他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李从璟知道他想说甚么,然而他再仁慈,也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但凡大业必然建立在尸山血海之上,远望北方,平静道:“新政推行,本也不是一蹴而就,四镇八州慢上一步,也无大碍。”他默然一下,“淮北州县,再苦三载,可享太平。”
最后这句话一出口,李从璟骤然觉得熟悉,于是想起后世时,为先行城市建设,某位大人物也曾说过,农村百姓再苦几年......
回到寿州城外,大军仍在攻城,激战声震耳欲聋,远传数十里。百战军早已被替换下来,如今担任攻城任务的,是侍卫亲军所部,主持战事的是侍卫亲军副将李彦超,至于百战军则被李从璟勒令休整,养精蓄锐,以备来日大用。
寿州境内的大县,有一个南边的盛唐县,颇有兵马,李从璟已令李彦卿率一部兵马去征讨——李彦卿(符彦卿)即是李彦超之弟。
自李存审(符存审)以下,符氏一门皆将种,已经颇有些传为佳话。
在营中角楼上观望侍卫亲军攻城,攻势虽猛,李从璟却有些不满意,看了一阵,他索性下了角楼,登上棚车之顶,命甲士推向阵前,然后竖起大旗,阵前督战。
眼见秦王来到阵前,众将士莫不一阵凛然,这不仅是动力,更多的还是压力。作为侍卫亲军,虽然没有跟随秦王征战过,但秦王治军严明之名,他们不仅早有耳闻,身为兵马大元帅,秦王巡查军务时,也没少立威,这下见秦王来到阵前,众将士岂能不肃然?
李彦超也赶过来,询问李从璟有何指令,李从璟在棚车上传下军令:“擅自后退者,斩!临阵不前者,斩!左顾右盼者,斩!”
李彦超领命而去,须臾,此令传遍军中,侍卫亲军的攻势,因之有明显振奋。
李从璟看向战场,面无表情。
戚继光曾言,衡量一支军队要看他的将士,十分之一敢战为合格,十分之二敢战可争胜,十分之五敢战则天下无敌。
眼前侍卫亲军虽然攻城之势不弱,但真正敢舍身忘死,甘冒矢石奋勇向前的,其实并不是太多,在战斗与在忘死战斗,完全是两码事。
冷兵器战争,每逢激战,将领为何要冲锋陷阵一马当先?除却依仗自身之勇杀出一条血路,就是要以身先士卒之态,让更多将士愿意跟随他舍身忘死的战斗。
“孟松柏!”李从璟骤然一声呼喝。
“卑职在!”孟松柏在车前抱拳,昂首等待军令。
“孤要你亲自进战场,只做一件事。”李从璟将孟松柏叫到近前,细细吩咐一番。
孟松柏很快听明白,领命而去。
他进到阵中,左右游弋,手持一根利箭,箭头不时在一名甲士兜鍪上划一下。
就在这时,高审思出现在城头上,督战之余,他很快就发现了棚车上的李从璟。李从璟的棚车够高大也够显眼,高审思想不发现都难。发现李从璟在阵前督战,高审思陡然眼前一亮。随即,他让亲卫去拿来一张大弓。
李从璟偶然抬头,就见城头上,高审思挽开一张巨大雕弓,弦如满月,一支利箭正对自己,电光火石之间,利箭飞射而出,破空而来,那长空之中,仿佛响起空气被撕裂的声音。
李从璟双眼微眯,身形不动如山。
那穿空而来的利箭,在距离棚车仅五步之遥的地方,无力坠落地面。
高审思双目一滞,李从璟嘴角微微勾起。
两人隔着激烈厮杀的战场,遥遥相望,彼此对峙。
“来人!”李从璟一挥手,“移车前行五步!”
“殿下!”
“元帅!”
“万万不可!”
近卫皆惊,就要相劝,方才利箭飞来,落于棚车之前,他们岂能瞧不见,那一箭由于力道不够,差了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